寓軍于民人才培養模式是國民與國防、市場與戰場的必然選擇
寓:融合溶入、蘊含隱含、團結結合。
軍:國防軍事、軍隊軍校、軍營軍人。
于:繼承弘揚、學習發展、科學運用。
民:國民經濟、民眾民用、民辦民間。
經濟領域的寓軍于民,就是將國防軍事建設科學融合于國民經濟建設,統籌兼顧、協調發展;
教育領域的寓軍于民,就是將軍隊軍校軍營的優良無形資源,科學運用于民用民辦教育領域,繼承弘揚、科學運用。
傳承軍旅文化、寓軍于民育人,通俗地說就是:學軍育人。
1、寓軍于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歷史傳統和軍事謀略經典。
寓軍于民來源于寓兵于民,為古代各時期的許多國家所采用。中華禮義文明重兵尚武的精神體現在社會制度上就是中國傳統的軍民一體、寓兵于民的政策。軍民一體的尚武精神在歷史上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國魂。中國早在夏商周時期就實行兵農(民) 合一制度, 夏、商兩代都規定, 凡有受田權利的成年男丁, 都有服兵役的義務。當時雖然已有軍、師之稱, 例如“殷八師”、“ 商三師”等等, 但軍隊都是預編的“有常數而無常人” 。寓兵于民制度是從原始社會末期“ 居民自動的武裝組織”發展而來的。在人類社會處于由氏族公社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 各個氏族部落的“武裝力量”是由氏族成員中的成年男子自動組成的, 恩格斯稱之為“ 居民自動的武裝組織”。他們平時耕牧, 每當遇有戰事, 按照事先的約定集結起來, 自帶武器參加戰斗,即“ 不脫離生產的群眾性武裝組織”。寓兵于民制度, 也就是原始的后備力量的雛形。
2、寓軍于民是黨中央的重要經濟建設方針和國防發展戰略決策。
黨的歷代集體和國家領導極其重視寓軍于民,這使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保持了較好的均衡發展,收到富國與強軍的雙重功效。黨的十七大報告正式提出建立和完善寓軍于民的人才培養模式,并作為武器裝備、后勤保障寓軍于民發展模式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寓軍于民創新發展運用到人才培養領域,給寓軍于民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提高到新的理論高度。胡錦濤主席強調指出: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又快又好地發展,必須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深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斑@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做好的一篇大文章?!边@一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內在規律,指明了富國強兵的發展方向。實現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克服國防教育與全民素質教育“兩張皮”的現象,在實現“結合”和 “寓于”上下功夫,將國防教育深深植入全民素質教育之中,真正實現觀念上的融合。
調查表明,當前國防教育與全民素質教育之間存在著比例失調問題。從重視程度上看,受市場經濟和激烈競爭環境的影響,國防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時常處于一種“非硬性”任務的地位。從教育所占比例看,我國國防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比例約為7‰,而西方發達國家則達到9%。從教育效果看,還沒有完全和真正進入社會、進入課堂、進入頭腦,沒有充分運用社會力量和市場模式。因此,要做好寓軍于民這篇大文章,就要加大國防教育融入全民素質教育的力度,把全民國防觀念真正樹立起來,鞏固下去。要把國防教育融入地方黨委、政府的工作之中,形成領導意志;要把國防教育納入全民素質教育整體布局,形成統一規劃;要把國防教育納入社會教育各個領域,形成全民共識。
3、寓軍于民是當今世界經濟、軍事發達國家的發展潮流和科學模式。
俄羅斯政府為了重新確立大國地位,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的軍事發展規劃,調整國防科技政策,對國防工業實行全面改革,強調在首先滿足國防需求的前提下,大力推進軍民結合和發展軍民兩用技術,建立寓軍于民的工業體系,已取得初步成效。美國利用黑客年會選拔培養頂尖人才并組建網軍,平時是網絡人才,戰時是網絡戰士,這都是最典型的寓軍于民。日本一直都有一大批可以迅速轉向為軍工生產的民用企業,就以三菱重工為例,它可以生產民航飛機,也可以生產戰斗機,可以生產潛艇,也可以生產“金剛級”的導彈驅逐艦和90式的坦克,還可以生產太空的武器裝備。最重要的是:民族軍事工業培養出一大批科學家、專家、設計師、工程師、技工和工人。